
《問道》在株洲高新區、天元區干部群體中引起強烈反響。 株洲高新區、天元區融媒體中心/供圖
近日,株洲日報刊發《天元:做實“高新樣本” 王牌何在?——株洲縣區發展大型新聞調查之四》,直面株洲高新區、天元區發展過程中,遇到的主導產業不突出、產業集群強而不壯、干部作風不優等系列問題,深刻剖析發展失速背后,發展模式、建設邏輯、投資理念轉變的因素。尋找“他山之石”,探索符合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實踐路徑,以期株洲高新區、天元區在開拓新局中,牢牢把握發展主動權,以“一流”之姿走穩走健。
文章刊發后,引起社會廣泛關注。
高新區黨工委書記、天元區委書記鄔凌云說:“我黨大興調研之風就是以問題為導向,株洲高新區也敢于正視問題。下一步,我們會堅定改革到底的決心,用改革的辦法解決發展中的問題——理順機制、重塑秩序,當然,這也是轉變作風的過程,只有更優良的干部作風,提振精氣神煥然一新,才能抓實改革,為高質量發展持續注入強大動能。”
針對報道中提到的問題,高新區管委會主任劉智勇認為,多年來,借助房地產的大好形勢,該區靠房地產支撐了繁榮。如今土地紅利逐步消失,債務壓力逐漸增大。他說:“這倒逼我們必須通過改革來破局。株洲高新區作為株洲市經濟發展的主戰場,正全力推動園區由過去的重建設向重效益轉變、由房地產依賴型向產業支撐型轉變、由管理型向服務型轉變。”
天元區區長何柢說:“報道中提到,發展模式的轉變,對政府的執政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。的確,株洲高新區只有圍繞園區、產業、科技全面提升服務能力,以企業為核心,構建最好的企業法人發展生態,才能在競爭激烈的高新區陣營中拼出一條‘血路’。”
當天,該篇報道經學習強國、新華網等平臺對報道全文轉載予以報道后,干部、企業、市民紛紛熱議。
株洲高新區產業局干部湯慧說:“看完報道,我對目前的工作做了反思,我覺得能夠促進發展的有效且代價小的辦法,聚焦企業、產業、產業鏈、產業生態,立足園區實際,打造中小企業梯次培育體系,為本土成長性好、有潛力的企業,提供更好的發展空間。”
她的話,與園區企業,想到了一塊。
這篇報道也在園區企業中熱傳,該群體就最關心的營商環境情況,展開了討論。深耕新材料領域的企業家劉飄直言:“這個系列的報道很客觀。高新區的營商環境在全市來說是最好的,但先進就該對標先進,放眼全國高新區,株洲高新區進步的空間還很大。”他結合切身實際,說道:“中小企業發展得好,離不開政府的‘撐腰’,這樣,企業的壓力就小,活力更強。”他也為直面問題的株洲高新區點贊。
網絡平臺上,也有不少干部、市民留言點評,其中,“只有沉下身子,專注自己一畝三分地,扎扎實實大干10年,才會有機遇翻身。”“一個區域要‘創’,要‘新’,需要好的制度,技術永遠是第一位的,尤其成長為原發性的區域創新中心,才是高新區賴以生存之本。”等點評獲得高贊。
來論
肖浪 湖南中園產業園發展集團總經理
株洲高新區有一張獨特的牌,就是轄區擁有湖南工業大學。這所學校在包裝產業方面有非常強的影響力,科研實力強、科技成果多,而包裝產業又是生命力極其頑強,且永不過時的產業,可以預見,該行業的產值規模超萬億。
但目前,這個行業在國內是非常分散,株洲高新區以“校地合作”的形式用好這張王牌,在園區里形成包裝行業的產業集聚,所產生的馬太效應,足以使株洲新增一個新的主導產業,且長期穩定。
就在8月,株洲高新區與湖南工業大學合作,在園區共建湖南工業大學科技園,可見株洲高新區充分認識到自身優勢,接下來,建議新區注重湖南工業大學科技園的運營情況,在長沙,就有中南大學科技園的成功案例可以借鑒。
鄧瑩璐 株洲市委黨校管理學教研部副主任、副教授
株洲高新區作為國家級高新區,一直對標國內一流的產業園區,不斷學習創新資源集聚、產業園區建設、干部服務能力等方面的成功經驗,通過探索和實踐,實現了自身經濟發展的飛躍。我們看到株洲高新區無論是傳統產業轉型升級,還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前瞻布局,都走到了全省前列,甚至是國內的第一方陣,這為我市工業發展向高端化邁進,提供了生動樣本。
當前,株洲高新區更加明晰的“兩主兩特”產業定位,和省市產業發展的方向也相匹配。那么,對園區的中長期發展規劃,非常重要,這直接關系到我們是否能發揮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,是否可以加快區內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升級。
比規劃更緊迫的,是聚焦目前區內已有的中小企業、孵化中的項目,對他們進行“滴灌式培育”。不同發展階段的項目,需要更精準的研究、篩選,跟蹤式地服務,政府層面通過梳理、優化培育政策,并加大宣傳,兌現政策,幫助中小企業做大做強。
另外,我認為人才建設方面,是株洲高新區應著重發力的地方。作為創新創業氛圍濃厚的產業園區,株洲高新區在人才建設工作方面已經做了很多探索性工作,但是相對于高新區產業發展需要而言,目前創新性人才的支撐體系仍不完備,突出表現在高端人才的吸引政策力度不夠、創新性人才培養體系不健全、既有人才資源開發效應不高等方面。比如,發展先進制造業,從企業成長起來的干部,會更懂產業,知曉企業和市場的痛點、堵點,建議加大區域高端人才激勵力度,完善人才和產業的銜接機制。
責編:張彌郁
來源:株洲高新區(天元區)融媒體中心
下載APP
分享到